推广 热搜: 教育  家庭  学习  教育资讯  幼教  家庭教育  初中  高中  小学  家庭教育帮 

“失败”父母的9个不好的习惯,一条没中的都是好爸爸妈妈!

   日期:2025-04-14     来源:www.xjrppd.com    浏览:402    
文章简介:大家总说,教育就是培养习惯,但习惯培养不只在于孩子,更在于爸爸妈妈本身。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:“家庭是习惯的学校,爸爸妈妈是习惯的老师。

大家总说,教育就是培养习惯,但习惯培养不只在于孩子,更在于爸爸妈妈本身。


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:“家庭是习惯的学校,爸爸妈妈是习惯的老师。”


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。


因此,想要让孩子有好习惯,家庭教育才是重点!


没天生的问题孩子,只有错误的教育方法和失责的爸爸妈妈。


以下是失败父母的9个不好的习惯,一条没中的都是好爸爸妈妈!


 01 

手机不离手


在目前的都市日常,大家会发现愈加多的爸爸妈妈对手机的热爱有甚于对孩子的关注,不少现代家庭甚至都会出现过如此的现象:


下班了,一身疲惫的父亲回到家一屁股陷进沙发里开始不停地刷着手机,忙着点赞评论。


而母亲则更沉迷将孩子的生活点滴公之于朋友圈,收成着点赞和评论。


反倒是孩子,则成了夫妻二人之间最大的忽视和尴尬。


李玫瑾说:“孩子的心理疾病,所有些表现,都肯定是折射爸爸妈妈的水准。”


爸爸妈妈常玩手机,或把手机当保姆,以后孩子回报给爸爸妈妈的,也是同样的冷漠、忽略,沉迷手机。


 02 

不遵守规则


等红灯时,看到如此一幕:


一位年轻的母亲却牵着孩子的手就要过马路,孩子使劲拖着要往前走的母亲说:“红灯不能过马路的!”


母亲却不以为意:“又没车,有哪些关系。”


说着不考虑孩子的挣扎,硬是拉着孩子闯了红灯。


日常不乏有如此的爸爸妈妈,一边嘴上教育着孩子要遵守规则,一边携带孩子挑战规则。


爸爸妈妈图一时的便捷,影响的的却是孩子的一辈子,孩子的认知大部分来自爸爸妈妈,看到爸爸妈妈不遵守规则,孩子也会不把规则当回事。


就拿闯红灯这件事来讲,孩子习惯性不遵守交通规则,其实是给自己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。


要了解,规则不仅仅是用来约束大家的,更是用来保护大家的。


从小教会孩子知道社会规则,明确告诉孩子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,开始会非常难,但孩子成长后,会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。

 03 

习惯说脏话

从一岁半左右,孩子开始学说话,3-6岁,是孩子语言发育的敏锐期,语言能力开始飞速发展,大人怎么说,孩子一听就能掌握。

并且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喜欢模仿爸爸妈妈,假如爸爸妈妈自己一直说脏话,并且不小心被孩子听到了,孩子也会跟着说脏话。

他们发现,自己说的这类话能让成人产生强烈的反应,便越发地喜欢说这类话,一些孩子还会用说脏话的方法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。

虽然大多时候,孩子都是依样画葫芦,但在陌生人眼中,他却成了没教养的坏孩子。

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,在孩子面前注意语言文明习惯,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脏话,由于你说的每句脏话,都或许会从孩子的嘴里讲出。

 04 

一直爱抱怨

成年人的日常有不少烦恼和不如意的事情,特别是为人爸爸妈妈后,上有老下有小,一家人的生活全在自己肩上,重压自然非常大。

有的爸爸妈妈总是觉得,自己生活的不够完整,不够好,缘由都在于生活的负重或孩子的不懂事。

于是一直满口抱怨,抱怨工作不如意,抱怨家务太冗杂,抱怨经济重压大,抱怨伴侣不给力,抱怨孩子叛逆......

一份互联网研究调查表明,在爱抱怨和诉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,总是有着这类表现:

会察言观色、敏锐、容易自卑、不少事不敢跟爸爸妈妈说,选择默默承受,怕麻烦其他人,再好的天分再多的想法也不愿表达……

爸爸妈妈的脸色,就是孩子情绪的晴雨表。

爱抱怨的爸爸妈妈,养不出幸福开心的孩子。

 05 

常常发脾气

有位教育学家说过: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——那就是发脾气。

发脾气是教育的最大死敌,脾气越大,教育成效越差。

孩子叛逆,犯了错误了,爸爸妈妈当然应该教育,可是大家需要了解地了解:教育,从来只存在理性的爸爸妈妈之中。

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,客观冷静地指出孩子的错误,这才是爸爸妈妈该做的。

大家需要了解:生活的重担和重压,和孩子无关;我们的情绪和脾气,不应该迁怒在孩子身上。

坏脾气的爸爸妈妈只能把家人当做发泄情绪的垃圾桶,而好脾气的爸爸妈妈会把负面的情绪挡在门外,把愉快和温馨带给家人,让他们能感受幸福的味道。

 06 

任何事爱攀比

孩子们最不喜欢爸爸妈妈说的话中,一定会有这一句:你看其他人家的孩子/你看看其他人。

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阶段,几乎都有一个“其他人家孩子”的心里阴影。

爸爸妈妈本想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,却总在不经意间通过这个“其他人家的孩子”来打击我们的孩子。

这种打击虽不伤身,但攻心,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。

常常被数落、埋怨甚至批评的接踵而至,并且引发孩子误以为自己不被爱。

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大家,爸爸妈妈无端的对比、否定、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,并转化为孩子“内在的批判声音”,潜意识否定自己。

有多少爸爸妈妈喜欢拿自己和其他人家孩子比较,就有多少孩子心里受过伤。

孩子的教育,非常大程度上拼的就是爸爸妈妈的付出和引导。

与其羡慕其他人家孩子省心,不如踏踏实实的付出,用行动来托起孩子的将来。

 07 

不遵守诺言

不少爸爸妈妈,在给孩子定目的时,一直随便把承诺说出口:

只须你这次考1、,我就......

于是孩子为了爸爸妈妈的承诺,拼命努力考了1、,但爸爸妈妈答应的事情,却一直办不到。

爸爸妈妈随随意便的一个承诺,在孩子看来,就是一份满满的期待。

你随意糊弄过去,毁掉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。

《小王子》里说:“永远都不要小瞧语言的威力,尤其是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。”

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把孩子对你的信赖,当做你欺骗他们的资本。

信赖一旦失去,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交流的桥梁也就断了。

而不守承诺的爸爸妈妈,扔掉的是我们的威信,与孩子毫无条件的信赖。

 08 

一直在哭穷

“大家家条件不比其他人家,你不要和其他孩子比吃穿,你要和他们比学习。”

“大家赚钱困难,你要懂事一点。”

如此的话,爸爸妈妈一直不经意说出口,本意是让孩子从小掌握节俭,掌握不虚荣。

但对于孩子而言,爸爸妈妈的每句哭穷,都是在打压他们自尊,让他们自卑到骨子里。

从小就不能不学着压制我们的欲望,想吃的零食不敢要,想穿的衣服不敢要,内心深处对资金充满强烈不安感。

大家不不承认孩子可能会由于爸爸妈妈常常性“哭穷”而变得节俭了,但经济上被严格管控,物质上一直没办法得到满足的孩子,内心的匮乏感会随着他的一生。

 09 

太保护孩子

陶行之说,生活即教育。

爸爸妈妈的生活,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
不舍得孩子动手,什么都替孩子包办好,就别怪孩子长大后生活没办法自理;

不忍心拒绝孩子,对孩子有求必应,就别怪孩子一直无理取闹,得寸进尺;

不想对孩子放下,一直对孩子的所有指手画脚,就别怪孩子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巨婴。

爸爸妈妈武装到牙齿的保护,恰好剥夺了孩子们在日常掌握成长的好机会,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,吃到的将是一碗“苦果”。

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、考虑中,不断长大,独立,然后超越爸爸妈妈,才能真的长大。

能力,不亲自做,是永远不可以培养出来的。

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,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:

“孩子永远没错,假如错了,肯定是爸爸妈妈的错。”

有时候,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,追根溯源,还是爸爸妈妈身上的问题。

教育孩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,我们的方向正确了,孩子自然会跟着往正确的方向走,我们的行为正确了,孩子自然会规范我们的行为。

正如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所说:“家庭教育对爸爸妈妈来讲,第一是自我教育。”

爸爸妈妈的言行,其实就是子女最好的榜样,要想造就先进的孩子,父母第一就要成为先进的爸爸妈妈。

*来源介绍:超级爸爸妈妈 。爸爸妈妈成长一小步,孩子成长一大步!天天推荐最好的婴幼儿教育、亲子文章,叫你成为超级爸爸妈妈!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